接受。如前所述(见 Sallasz and Zavisca, 2008),他的著作最初由不同的(不相关的)群体阅读。尽管这发生得相当早,但他的作品的接受仍然局限于当地地区超过二十年。在美国,这种情况在 20 世纪 80 年代末发生了变化,此前人们做出了许多努力来强调布迪厄研究的系统性。其中最重要的举措是 1992 年布迪厄和 Loïc Wacquant 合著的访谈书《邀请进入反思社会学》。这本书以英文写成,针对美国读者,旨在向外国读者介绍布迪厄的体系。我们的数据显示,这本书出版后,他的作品随后在已经流行的有限的当地领域之外获得了广泛的关注。不仅他的概念现在在这些领域之外得到使用,而且对他的作品的引用也越来越多地涉及理论方面而不是经验方面。从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开始,布迪厄被视为一位通才社会理论家,其研究范围跨越多个子学科,甚至跨学科。
接下来会发生什么?尽管预测和社会科学不太吻合,但有几个迹象表明,布迪厄目前正在进 卡塔尔电报数据库 入世界社会学的正典。在美国,我们的研究表明,虽然对其作品的引用数量不断增加,但学者们对该文本的参与程度却在下降。事实上,在过去几年里,对布迪厄的引用变得更加含蓄。为了衡量这种变化,我们手工编码了数百个来自不同时期的参考文献。自 2000 年代以来,大量引用布迪厄的人数比例稳步下降。这一特点是正典化过程的特征,当一位作者被等同于一个或一组思想(例如福柯和权力、戈夫曼和面对面的互动等)时,他被认为是该主题的必读参考文献。引用成为一种仪式。在某些情况下,作者显然没有读过相关文本。
图 2a 和 2b:对 Durkheim 和 Bourdieu 的引用
图 2a 和 2b:对 Durkheim 和 Bourdieu 的引用;每篇文章的引用次数、箱线图(顶部)和文章总数(底部)
布迪厄是否已成为博物馆藏品?至少目前看来并非如此。学术界对布迪厄的兴趣依然浓厚,他的作品仍然受到广泛讨论。一个很好的指标是每篇文章中引用一位作者的次数,与其他作者的比较就说明了这一点。杜尔克姆经常被引用但很少引起争论,平均每篇引用他的文章只有一篇引用(图 2a),而布迪厄的作品仍然是人们积极投资的对象(图 2b)。至少有 25% 引用布迪厄的文章两次引用他的作品,有时甚至更多。布迪厄可能正在成为经典,但国外对他的引用仍然引发了争论。